MBA > MBA资讯

商学院关注:搭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以下简称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范黎波教授接受了和讯网商学院频道的采访。范黎波在访谈中表示,当今的企业往往认为自己缺少人才,其实不然,这些员工还需要时间和舞台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此外,关于近期的华为、中兴包括三一重工(600031,股吧)事件所引发的国内企业的海外战略是否应该调整、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等问题,范黎波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企业不缺少管理人才 他们需要时间和舞台

  MBA教育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教育体系,其对商业世界的真实贡献还处于一个检验和发现阶段。至少可以肯定,现在在职学习MBA课程很多人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他们已经能够非常娴熟地将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结合起来,但是他们的战略规划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还需要时间和舞台。

  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一个发育形成时期,经理人市场缺乏效率和有效的运作机制,中国式“关系网”操作空间很大,这不利于经理人市场的形成。

  作为企业,应该想的是如何解决人才培养难的问题,而不是如何雇佣人才的问题。按照人的成长规律,从新入职到成为专家,通常需要7年的时间,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是知识的应用,获得基本技能和经验;中期是知识解释和扩展应用,能够设计项目解决方案并实施;后期是全新情景下能够设计整体解决方案和有效实施,这种情景事实上就是“独当一面”。企业是一个职场,可以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按照专业人士的成长规律,企业需要通过岗位训练、轮岗训练和提供平台,协助和帮助一个新入职员工成长为一个专家

  院校应该搭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建立学者、学生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纽带和共享知识平台是MBA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大学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把“走出去”和“请进来”常态化。学校可以建立“企业家论坛”,定期邀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演讲;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导师”制度,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企业家的观念和经验训练,等等。

  三一重工的事件反思: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的大企业迅速成长并开始向跨国公司演进,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来自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最近十年尤其引人注目,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崭露头角。John A. Mathews(2006)称这些类型的跨国公司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和新进者,是龙跨国公司,并预期他们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会扮演新角色。“中国制造”在成功嵌入全球生产链后,“中国资本”也开始在国际资源配置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金额高达160.99亿美元,而伴随着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上升趋势,则是失败案例的迅速增加。不可否认,中国跨国公司的产品与市场定位、品牌与渠道、组织与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等尚处于演进阶段,属于国际市场上的典型的后来者。此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不仅表现在东道国的经营环境上,如市场环境、制度惯例和文化习俗等方面,而且在战略动机、进入模式及企业东道国经营管理体制安排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中国企业还需要从战略和技术层面上解决国际市场的成长路径问题,以及获取、嫁接和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问题。

  2011年,中国进入《财富》500强企业是61家。2012年是79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名列第二。2012年前10名企业中,有4家美国公司、3家中国公司、荷兰、英国和日本各有1家公司入围。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位居第一位,依次为埃克森美孚、沃尔玛、英国石油、中国石化(600028,股吧)、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国家电网、美国雪佛龙、康菲石油、日本丰田汽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财富和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随着中国企业国际显示度的提升和中国资本国际扩张速度的加快,中国企业越来越引人注目。

  在企业“走出去”战略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与一般贸易活动不同,境外投资活动受制于当地文化、法律、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风险是很大的。从宏观层面看,中国企业的身份属性正承受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也可以说是“系统性质疑”或“系统性歧视”。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制造”、“中国资本”甚至包括“中国概念股”持一种漠然和“不友好”态度。近两年来,以“浑水”、“香橼”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对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频繁发布做空报告,公开质疑这些企业在财务指标、公司业务以及关联交易等方面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导致股价大跌,有的甚至被上市交易所停牌、摘牌。许多中国企业面对这类做空机构缺乏心理准备以至手足无措。当然,系统性风险也与“美国力量”的挤压相关。现在西方对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所谓“经济殖民”或“文化殖民”等,而是“问题殖民”,让中国人把他们难以破解的问题等当成自己的问题

  中国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与应对策略

  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企业可以按自己的使命、战略意图进行选择,这就是行为主体的自由性,也是我们讨论风险防范的微观基础。在“走出去”过程中,企业最清楚且需要直面与各种复杂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新思维模式,克服“中国打法”

  政治关联、关系视角和低成本战略是“中国打法”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国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但是,这种做法和经验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遭遇挑战,需要理性反思。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