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 MBA资讯

MBA商学院:MBA教育如何创造自己的品牌?


  2012年6月14日,2012中国MBA招生经验分享主题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微博)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欧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等百余所国内商学院的招生工作负责人出席了论坛。

  当天下午举行了主题为“MBA品牌化发展与招生的关系”的分论坛活动,分论坛由北京理工大学MBA项目主任周毕文主持,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管理与经济学部副部长李新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项目招生高级主管赵昱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孙晓琴作为分论坛嘉宾出席活动。以下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孙晓琴发言实录:

  各位MBA同仁,下午好!我实际上这次来浙江大学,有太多太多的收获和惊喜。收获了这么多的好的MBA同行,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同时我还抽了大奖。对于我而言,我是MBA工作的一个后来者,我接手MBA中心主任这个职位才两个月,所以我需要更多的是学习和交流。

  我想今天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品牌”,一个是“招生”。上午有很多同仁分享了招生经验。我想广外的招生确实没有太多的出奇招,主要是面向市场化的一个运作,基本上是一个一个招进来的,所以完全靠市场的运作。比如说我们的宣讲,我们的宣传广告,我们的网站建设,通过这样一些渠道收获了很多很好的生源。当然这几年我们在招生过程当中,我个人总结了一下,我们强调市场营销学中服务营销的概念。我们叫“4CS”,我们4个“C”要做好。一个是把学生作为我们的客户来对待,就是Customer这个概念。虽然后面进来可能是我们的产品,但首先他是我们的客户,所以我们的服务要至上。第二个就是我们的Cost,要让学生觉得进广外是物有所值的,而且增值空间是比较大的。第三个是Convenience,我们各种信息的发布,各种服务,要非常到位,非常便捷,甚至于他们之后进来的学习生活都非常便捷。最后一个叫Communication,所以我们强化了和我们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潜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通过这几年的培养,广外实际上在市场上相对站稳了一些脚跟,吸引了不少优秀的生源。我们做了一个调研,我们的脱产班,就是全日制的学生,从进来到离开我们的学校,平均每个人的年薪增加了5万多人民币,这是很喜人的一个成绩。同时呢,我们从散招到了团购的一个情况,是企业主动找上门来了。今年有广东的一家企业,规模很大,比较了广东很多高校,最后选择来广外,今年第一批送我们15个人。结果这家企业报名的人数达到180多人,想争这15个人的名额。所以实际上我们开始慢慢发现广外被客户所认可,所以从招生角度简单说一下,而我想稍微说一下我们学校的特色、品牌。

  广外是2007年开始招MBA的,有很多的老大哥学校,在广州的市场几乎把这个蛋糕分得差不多了,比如说中大、暨大、华南理工。作为一个MBA的后来者,广外就做了一些研究,把自己的目标客户锁定在外资企业这个口,因为借助我们广外的优势。广外的特色是专业加外语,所以我们结合这样一个特色,我们就定位为“全球视野,全英教学”这样的一个特色,所以我们叫“GLOBAL VISION,ENGLISH INSTRUCTION”.同时把目标客户锁定在英文基础比较好的一些生源。这几年我们没有中文项目,全部都是英文的。如果从培养的英文项目的人数来说,也是广外全国第一的。因为每年200人,全是全英文项目,没有双语,没有中文。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咬着牙走了这几年,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接手这两个月,觉得GLOBAL VISION是特别好的,但是如果只强调英语(论坛)的教学,可能跟国际化还相去甚远。所以早晨TONY说的这些概念真是不谋而合。我接手以后,我加了两个,一个我们叫FEEL EMOTION, 就是我们要企业浸泡,领导力的提升要企业浸泡。再有一个我们加了LOCAL SOLUTION,最后我们得到的应该是本土的一些解决方案。所以从这四个“TION”来把我们的教学往前推一步,这是自己的一个定位。那么在国际化这一块呢,我们确实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们大学在国际上能够合作的院校已经超过200所了,大学的资源。我们MBA目前是21所,和国外的院校建立了长期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来自于欧美、南美、亚洲,甚至我们加入了BRICS,早晨也同同事们说四国,其实五国了。BRICS这个“金砖五国”的MBA交流品牌,我们是其中的一员,所以年会也会在我们那里开。短期游学也好,交换也好,1+1项目也好,是我们常规化的一些安排,具体人数在这里就不再具体表示了。

  我想国际化从这样几个路径来实现。第一个是学生的国际化。我们每一年都会招国外留学(微博) 生来就读广外MBA,虽然人数不多,但每年都有。这些留学生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我们把它作为“鲶鱼效应”。我们会把留学生尽量安插在不同的班,使我们的全英项目能够顺利进行。老师也不再用中文做任何解释,因为有留学生在场。我们目前留学生来自的国家没有固定,比较市场化,随意性比较强,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二个是我们教师的国际化。我们首先对自己学校的老师做了一些培训规划。我们学校每年派50到60名老师到国外学习,回来的任务是要以全英教学,主要是商学类的。我们本身就有比较好的师资资源,就是懂外语又懂专业的一批师资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虽然也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同时我们有大概三分之一的老师来自国外,合作院校的对口派老师来担任我们的课程教学。比如说我们7月份马上推出的Operation Management 就是伯克利分校的一个教授来帮我们做的。国外老师的支持是非常大的一个作用。另外有英文水平很好的企业家进入我们的课堂,比如下学期我们可能会全职引进一位在美国做了长期CEO的人,比如TCL在美国的CEO,GE的CEO等等来做我们的专职教师。所以我们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努力。

  第三是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教材内容我就不说了,教材案例的国际化特色比较明显。教学模式这里我们新开发了一个系列的New Vision, 叫做新视野。请了国内外很多能够用英文非常好地来做指导的论坛或者主题讲座。像Workshop是经常性的事情,一些老外会给我们的学生做Workshop,一两周一次,给学生提供比较多的选择。

  第四个国际化叫研究国际化。这一点可能在很多MBA中心并不关心。我接手工作这两个月主推这件事情把它要做好。我们鼓励老师案例开发要用中英文,其实事实上广外已经有老师的案例进了毅伟商学院的案例库。我们希望更多的英文案例能够进哈佛,所以我们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我们有一笔基金,我们的案例算了一下账。如果你能够写一个很好的案例,先进了李院长的库,进了毅伟的库,或者哈佛的库,我算了一下,一个案例前后加起来大概有6到7万的支持。所以我们在这块推进的力度比较大。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