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 MBA资讯

企业商学院名存实亡 和国外比仍有很大差距


  近十年来,国内企业巨头自建商学院的不在少数,如春兰大学、海尔大学、联想商学院、伊利集团奶粉商学院等。不过,这些企业大学的具体效果并不那么好,至少市场上难以看到媲美跨国公司的优秀管理团队,很多企业的行业领导地位都岌岌可危,甚至有企业依然在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问题中沉浮。如今看来,企业商学院究竟教会了企业什么更是值得商榷。

  十年办学有斩获

  企业大学在十多年前的美国已经相当普及,根据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的统计:在美国,有近3000家公司设立了自己的商学院,而排名前500强公司中,大约70%都拥有形形色色的企业大学。与此同时,美国企业用来培训员工的时间相当于13所哈佛大学的授课时间,每年企业培训经费超过500亿美元,是美国高等教育支出的50%。

  近十年来,国内企业巨头自建商学院的不在少数,如春兰大学、海尔大学、联想商学院、伊利集团奶粉商学院、亚信商学院、新希望商学院等。至今,依然有很多企业加入到办学行列。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何卿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有23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建设自己的企业大学,一方面向社会传递自身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培养高端的人才团队。从这点来看,我认为中国企业这些年在建设企业大学之路上是有收获的。虽然很多企业大学的母公司集团在经营上的确出现了不少问题,但这些都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结果。我们不能认为企业大学就是一个企业市场竞争的万用良药,可以解决正常的企业市场竞争问题。”

  作为咨询界的从业人员,何卿杰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接触过这样一个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内,高级管理人才团队从原先和老板打天下的几个人,扩展到一个数百人的庞大团队。他们今天做出来的任何一份文件,都远远强过10年前的文件,对于全球行业的把握也远远超过起初的信息收集的阶段,这一切都归功于该企业所办商学院的培训课程。”

  关系营销不可取

  当然,与很多跨国公司的企业大学相比,中国的企业商学院仍有很大差距。

  首先在定位上,部分中国企业商学院已有误入歧途之势。有业内人士指出,有的企业对开设多少课程、培训多少企业员工并不是非常关心。企业商学院不过是企业品牌宣传的“噱头”。事实上,还有企业通过商学院来拉近企业与上下游兄弟企业的关系,很多企业都有意安排自己的高管参与为客户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组织一些游学项目或海外培训来建立稳固的“关系”。

  何卿杰指出:“商学院培训附带‘关系营销’的确是一个有悖于企业商学院宗旨的行为。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企业商学院无法脱离企业而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组织。

  据了解,目前较为可行的企业商学院定位有以下几种:其一,目前正在兴起的一类企业大学如IBM渠道大学、淘宝大学等更像早期的惠普商学院,都是主要针对外部的渠道商和客户。它是一种战略意图的体现,也是一种向合作伙伴传播企业理念、价值观的手段。其二,也有企业将企业商学院定位为战略高度的思想发源地。例如忠良书院,承载着一些“改革”的历史使命,度过转型期后,继续聚焦于核心领导者群体,通过团队学习等方式研讨战略、制定计划、达成共识,从而推动新战略的执行。其三,也有企业将商学院定位为培训中心的升级版,这类企业大学的焦点是人才培养功能。例如平安大学,将培训职能独立出来进行更好的资源整合,统一标准,促成整体培训效率的提升。

  需要更多改进

  除定位外,中国的企业大学仍有许多方面都需要改进。

一位国内大型企业的培训讲师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虽然很多企业大学采取高校师资、外聘讲师(管理咨询公司顾问、专业的培训师等)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三者结合的方式授课,但这三者之间相对独立。我就碰到过这样一家企业,他们引入的高校师资讲的是美式管理,但管理咨询顾问却更倾向于日式管理,这样的讲课很难有显著的效果,甚至会危机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决策。企业大学的课程设置需要因人而异,因企业而异,要设计个性化方案,要有针对性。”

何卿杰表示,企业大学要建立清晰的战略定位,建立运营体系,构建合适的组织架构和课程体系等,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企业大学的运作体系。

在何卿杰看来,在运作体系里关于企业大学运营的效果评估会是一个有效的提升工具,通过对标准平衡计分卡进行一个调整。如客户维度可以提取出客户满意度、客户数量规模等一级评价指标。财务维度则是提取出业务收入、利润和费用投入预算等一级评价指标。摩托罗拉大学、惠普商学院等都有这样的评判标准。此外,还有内部运营、学习与创新维度。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