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 人物案例

案例研讨:被剥去洋马甲的“达芬奇”家具


  MBA商业案例:“达芬奇”家具的“洋马甲”被剥掉后,喊打声四起。“达芬奇”女性总经理虽“喋泪”事件说明会现场,但无奈其眼睛中流淌分泌物的化学反应却并没奏效,喊打的分贝不见减弱。

  不过,如果把“达芬奇”事件作为MBA案例教学中的一个实例来分析,其结果可能更有助于人们由小见大地看清楚中国市场的一些特性。假设一个投资人看中了中国高档家具市场,那么,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市场策略,从而在市场中胜出呢?

  首先,投资人会发现中国高档家具市场需求旺盛,甚至供不应求。其次,他还会发现在中国生产家具的成本相对低廉,环保要求低,劳动力成本低……而高档家具相比中低档家具,其边际成本增加很少,边际效益增加巨大。但是,接下来,他很快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他凭什么让消费者认定他投入了额外的边际成本,也就是说他在市场的信誉度必须从零开始累积。再接下来,他发现的事实也许会让他惊出一身冷汗,他看到家具一旦被刷上一层漆,就像被蒙上了一层布,消费者对布下的东西懵懵懂懂,毫不知情,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投入成本很少的家具生产商也能够大发利市。这样,他在这个市场中面临的不是如何增加边际成本,以增加其家具的附加值,使之成为高档家具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市场普遍的不信任生产商的氛围里,与其他家具生产商在低成本生产中竞争的问题。在此,他开始领略到“劣币驱逐良币”道理的灵验性。

  此时,如果这个投资商仍然不放弃生产高档家具的理想,那么,他大概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通过广告提升知名度,打造“名牌”;二是直接使自己变成名牌或名牌的一部分——加入或收购名牌。

  在此,所谓“名牌”是什么?说到底,“名牌”就是信誉。然而,如果投资商在中国的市场混久了,就又会发现,靠广告打造出的名牌,其信誉度仍然不高,因为不夸大其词的广告等于没做广告。所以,投资商实则只剩下了一条路,那就是加入或者收购一个名牌,这个名牌,不消说,当然是外国的名牌。

  对于高档家具的投资商来说,购买外国的品牌看似费钱,实际上省下了许多钱、以及许多钱也解决不了的麻烦。中国的消费者为什么一看是外国品牌就信任有加?这其实不仅仅是对品牌的认可,更是对这个品牌产生、成长和立足之市场的认可,其“一见钟情”的背后,是认定在原产地市场“厮混”出来的品牌,造假的概率不大。总之,国外市场是一个可以积累信誉的市场,品牌存在的时间越长,其信誉的沉淀就越厚实。而在中国市场中浸染日久的生产商,其信誉与存在的时间无大关联。反之,其存在越久,就越油滑,而油滑却只能使其浮在表面,很难沉淀出什么信誉。

  购买了外国品牌的投资商,终于在中国市场做起了高档家具的买卖,大获成功。但是,中国市场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监管的松懈,又让他认识到,有了信誉之后,以前不敢想、不敢干的事,其实都是可以干的:傻子才不干呢!

  于是,中国家具市场就有了今天的“达芬奇”。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