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 MBA资讯

功利主义下的MBA誓言 商学院该不该开道德课


  在功利体系内,对商业精英讲道德,还存在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估计几个世纪都厘不清。但是在另一个情感体系内,学生认同道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性,无道理、无逻辑,甚至不用去比较和权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观。但愿我们的时代,还能迎来这样一个未来。

  近日,关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是否应该开道德课,成为了媒体的争议话题。

  早在一年多前,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就已经有人开始指责商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急功近利的商业精英,商学院的教学也该为金融危机负责。

  再往前推四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欺诈案,一度掀起了轩然大波。从此以后,媒体都喜欢用 “后安然时代”作为开头,来讨论商业伦理。对当时社会影响之大,不言而喻。据说,当时也引发过一场商学院的道德争议。彼时都没有辩论出结果,现在估计也不会有结论。

  毕竟许多人怀疑,对商学院讲道德,首先就得解决一个根本问题:企业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是为了让员工更幸福?社会更美好?还是让老板或股东更富有?

  如果三者之间产生矛盾,该如何取舍?今天暂时牺牲了一方,短期内貌似另一方得利,但说不定时间一长,对获利方是致命伤害。商业伦理课上,估计还会举出更多让人摇摆的困境,自然也会给出各种答案,每个都能自圆其说,却从来无法达成共识,最后能够留在学生脑袋里的,估计也就是一些底线原则,比如遵纪守法啦,诚信对长期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很重要啦,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利大于弊啦,等等。而这些底线原则,放在现实语境中,往往依旧会被忽略。

  所以,有人总结道:在家就没养成良好道德观的人,还指望商学院给他们上道德课?

  也许,这就是一个商业高度发达年代的无奈和悲哀。问题的症结,甚至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彼时的思想家们,一心想模仿牛顿对自然学科的贡献,试图研究出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有些偏执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他们说如果去图书馆看书,先要问:它有没有关于数或量的抽象推理?有没有关于事实和存在的实验性推理?如果都没有,那就把书付之一炬吧,因为它只有诡辩和幻觉。亚当·斯密引领的经济学可能在这方面做得最好,大概是当时最接近理性、科学、统一的社会理论体系。

  而今天,这种理性却真的通过商业行为,在社会各个方面无孔不入。功利、拜金、商业,被捆绑在了一起,共同成为道德的天敌。今人总感到,亚当·斯密同时写出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简直是把两个极端、两个敌人连在一起,太奇妙了。事实上,对亚当本人而言,研究国富和道德本来就不矛盾。让两者矛盾的,是后来商业理性的过度发展,侵蚀了道德。

  马克斯·韦伯早就预言了,现代社会最有特色也最令人担心的就是 “理性”。在“理性”的判断下,情感、道德统统让道,只剩下最功利、最量化的数据和利益。

  比如在理性的名义下,很多商业精英会理直气壮地反问:在法律范围内,既然计算得到,这样做我能获得最大收益,为什么我就不能做?似乎理性得出的结果,本就代表了真理,也就代表了正确,无可指摘。

  所以不难想象,为了挣大钱而读MBA不惜背债的学生,毕业后最关心的就是向企业高层晋升,而不是社会福利。

  据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很多商学院学生发起了一个 “MBA誓言”活动,誓言最初版本是:“本人将捍卫股东、同事、顾客以及我们经营所在社会的利益。 ”一年来,该誓言共获得了全球300所商学院、超过4000份的签名支持。但现在,“同事及社会”部分的誓言已经被删除。

  商业时代,好人总被称为 “烂好人”,这个词语暗含了一个评价参照系,那就是理性功利原则。做好人,在功利参照系上得不到一点好处。这个参照系,完全忽视了当一个好人,有可能收获内心的满足感、交友的愉悦感。更可悲的是,这些情感收获,即使说出来,也很少会被社会多数人认同。只有实际利益,能够产生叠加效应,被认可再认可。所以现在有一句流行语就叫“做好人成本太大,做坏人成本很小”道德也成了理性计算的结果。

  让我们还是回到症结的源头18世纪来寻找答案。当时科学和理性被推向巅峰,是为了粉碎天启宗教类的权威,让人们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然而,同时也造成了对道德的怀疑。既然善与恶并不来自宗教定义,那么人们该如何拿捏它呢?有人询问,如此一来善与恶、美与丑,还有无客观标准可言?这个问题困惑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休谟说:“道德,不是理性的结论”。狄德罗说:“只有炽热的情感,才能让人做出伟大的事情”。

  换句话说,无论用再好的逻辑、再好的理论,也没法说服人突然有道德。商学院如果想从道理上辨析清楚,究竟该不该给学生上道德课,那本身就毫无意义和作用。

  道德的力量,只有来自情感的召唤、行善的冲动、习惯的积累,等等。有些教师或许没用啥逻辑,却能通过富有煽动力的演说,让人对道德心神向往;有些教师或许只要把学生带到监狱去看看急功近利的不良后果,就能对学生有所触动。

  某些学派还有一种观点:凡是理性建立起来的东西,都能用理性来摧毁。从古至今不变的价值和制度,大多来自说不清楚的感情。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买一件东西是因为理性选择便宜的,那么只要有产品比它更便宜,你马上会把它抛弃。可如果这件东西在情感上对你有所触动,那么即使它再贵,你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

  在功利体系内,对商业精英讲道德,还存在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估计几个世纪都厘不清。但是在另一个情感体系内,学生认同道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性,无道理、无逻辑,甚至不用去比较和权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观。但愿我们的时代,还能迎来这样一个未来。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