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 MBA资讯

中国EMBA教育如何面对下一个十年的新挑战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EMBA教育,表面的繁荣背后隐藏着许多危机,这使我们感到压力非常大。”7月8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下称光华)召开的EMBA教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张志学不乏忧虑。自2002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大学开展EMBA学位教育至今,近十年间,国内各商学院的EMBA项目如同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张志学认为:十年前与十年后,中国EMBA教育形势已然不同。面对下一个十年的新挑战,中国的EMBA教育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反思。

  首先,十年前的学员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的认知还不够深,而今天,相当多的学员已有了较深的了解。其次,十年间,许多EMBA学员的企业迅猛成长。十年前中国初入WTO,企业成长大都是机会驱动,而十年后,海内外竞争愈加激烈,机会驱动需变为管理驱动或创新驱动。第三,十年前,以光华EMBA为例,课程的学员绝大部分是企业创始人或高管团队成员,而如今一批高级职业经理人甚至中高级的主管也开始加入学员构成。最后,EMBA课程最初作为国外的舶来品,完全是跟从国际上的理论,国际上的教学模式。而今天随着中国经济与中国企业的发展,国内的EMBA教育亟须加入中国特色,结合中国实践。

  针对这些变化与问题,光华将商学院产品创新提上议程,启动了新一轮EMBA课程改革,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光华的逻辑是将EMBA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核心课、通修课、通识课和实践课。

  核心课用于教授经济、管理学基础性课程:对于如今的许多EMBA学员来说,这些基础知识已不太需要,反而过于冗长,因此有压缩的必要。

  在核心课的基础上,光华试图打破班级的边界,让在读的学员相互贯通,有共同兴趣、从事相近领域或企业面对相似问题的学员组成一个班,由在此领域有所专长、有深切洞见的教员教授通修课,以便课堂上能够聚焦于某些商业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讨。

  通识课则旨在完善学员的知识结构,实现跨界学习,光华试图通过这一课程令EMBA学员能够有效利用北大的资源,了解商业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

  实践课,课如其名,用以解决商学院长期被诟病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各类与企业的互动,加深学员对真实商业的理解。

  事实上,对包括光华在内的国内商学院而言,更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否看起来很美,而在于如何能够通过教学环境的营造和教学引导,能够培育出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学员,而不仅仅是赚钱的机器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