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 MBA资讯

北大光华MBA:2013年MBA教育将会更“赏心悦目”


  北大光华的MBA正在变得更加实在。她是国内第一个把面试放在了招生选拔最重要位置上的高校商学院大多数国际知名的商学院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吴联生说,光华的教育一贯重视国际化,但这个国际化一定是核心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而不单是引进更多的洋面孔或者是把学生送出去交流那样简单。

  他强调,2013年,光华MBA最重要的事,是把这项教育打造的更加“赏心悦目”。所谓赏心悦目,是指教育的过程更有针对性、更适合现代商业环境对企业家的要求,更注重人文精神。同时,考虑MBA教育的实际作用,继续强调面试的重要性和课程的精品化。

  “招生的标准,就是要看学员是否具备商业领袖的潜质。我们发掘、培养这样的人才,使他们真正成为商业社会和企业未来的希望”,吴联生说。显然,光华并没把MBA仅仅当作是一项学位教育,更深层次的思量在于人才之于中国商业的未来。
  
  《北大光华》:现在能透露最新的招生政策吗?2013年是否会有更进一步的改革?
  
  吴联生:我们在今年4月10日召开了一个发布会,是有关于MBA项目2013年的发展的。实际上,我们的改革是持续性的,并不会突然从一个样子变成另一个样子。事实上,从2011年5月开始,光华管理学院MBA的一系列变化留给外界比较深刻的印象,但从我的理解看,这实际上是误读,因为持续的这种改革一直是MBA项目的一个基本特点。不仅MBA项目,EMBA、EDP也都在持续不断的改革。
  举例来说,MBA项目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在教育、培养、招生各方面都作过调整:2000年的时候,光华在全国率先引入招生面试制,而且把业界的权威请过来做面试官。尽管我们可以让老师自己面试,但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要跟业界紧密结合的话,他的综合素质就要远胜于考试成绩了,人才是最难挑的,考试考得不好并不代表今后成不了企业家。所以,我们需要业界的经验来帮助判断,通过沟通、交流,在招生环节发现一个人是否真正具有商业领袖的潜质。再比如,我们2002年就用GMAT、托福、雅思成绩作为国际学生入学要求;早在1999年,我们就成立了MBA职业服务中心,为同学毕业后提供就业帮助,这些都是光华独创的,现在则是所有商学院的“标准”。所以,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看, MBA项目是一个持续的改革,而且会继续下去。比如,我们现在在做的国际合作项目、双学位国际留学,校企合作,这些培养措施都走在了MBA教育的前列。
  
  《北大光华》:如您所说,商学院的创新是很容易复制的,课程、招生政策、优惠政策甚至是招生目标人群,各商学院均有高度的重合,您认为北大光华的竞争优势在哪?
  
  吴联生:项目发展到现在,我们更加明确,北大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于人文精神,MBA项目也是如此。现在我们人文的课程体现得很多,事实上早在2008年这一变化就已经开始体现。这些内容其他的商学院不会体现在MBA项目上,而我们却一直在推进——用人文精神贯穿北大的商学院教育。
  
  《北大光华》:从2012年的招生简章上,我们发现,面试环节似乎变得更为重要了?
  
  吴联生:我们2012年起全部采用了全年申请,提前面试,联考底线的招生办法——原来MBA招生,跟传统的硕士生招生方式一样,先笔试,考得好的然后进入到面试环节,然后再根据两项的表现综合择优——这是一种考试的机制,实际上是以考试论英雄的,笔试成绩高才有资格来,而且这个分数还可能带入第二轮甚至影响面试时的判断,基本到了面试环节,人不傻不呆就可以了。我前面讲到,考试跟做企业、发展商业完全两回事,你看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并没有具备很高的学历,当然这些人如果能够再学习,发展得更好也有可能。
  我们要找到那些能够成长为商业领袖的人,不是会考试的人。招生确实需要有基本的素质,但是更多的东西,不是从考试中就能得到的。所以我们现在招生全部先面试后考试,当然,还是有些基本的筛选条件,首先来面试,拿到“准录取”资格的人可以参加全国的考试,只要过了国家要求的分数线,就可以入学了——这样已经把这种考试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这种机制,其他的学校都没有这么做,可能是出于对招生名额的考虑,但我们考虑,招生数量不是根本目标,找到合适的人才是,我们的原则是宁缺毋滥。MBA的招生机制只有变成挑选人才的机制,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商业领袖。
  第二,MBA需要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但这个工作经验也需要思辨、需要重新去思考:考生这三年过得怎么样?有收获吗?是否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这三年是想着怎么把领导给拍好,把茶给倒好??那真正用于事业发展的心思,就没有那么多,因为毕竟先要在单位站住脚,才能进一步发展,实际上这样的三年效用就没有那么大;另一种同学,在学校里就有创业经验,已经在企业中做了很多实习,已经发现了自己在商业运作过程中有什么不足??这样的人为什么非要等到三年后再入学呢?他现在已经有《北大光华》题,就可以通过课程马上去解决了。还有马上要推出的“3+2”模式,针对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他们需要通过一个检验,看看是否具备商业领袖的潜质,通过的人获得一个offer,这些人三年以后入读MBA不用面试,直接参加全国统考就可以,这相当于一个提早的准录取,可以让这些人才安安心心用三年去发觉《北大光华》题、找《北大光华》题,知道将来读书该怎么办,未来发展的路在哪里。对于优秀的同学,我们还会有奖学金支持计划。实际上这些并不是创举,著名的国际商学院都有一小部分的名额是这样做的,我们想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个试点,做得好可以全国推广,不好的话由北大光华来承担成本。我们非常愿意为中国MBA改革事业作贡献。我认为,要给优秀的年轻人提供机会,有些人成才早、有些成才晚,不必要一刀把他们切下去,要在目前的框架下,灵活、人性地作出一些有益的调整
  
  《北大光华》:既然面试占了这么重要的比重,会否因为主观印象决定考生命运?
  
  吴联生:以面试为核心确实会带进主观的因素,怎么样能够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这个《北大光华》题真的很重要。去年,《光明日报》连续几期都在登MBA招生市场混乱,可见这类《北大光华》题的严重。事实是,再没有比北大光华MBA招生过程更加公正的了。我虽然不敢保证我们的招生机制能够把所有的具有未来商界领袖潜质的人都找出来,但是却可以保证这个过程的绝对公平公开公正,如果过程可以做到这一点,那相信结果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首先是申请人在网络上面填写申请资料,同时寄送一个纸版的材料,我们会请两个专家来读材料,其中一个是光华的老师,一个是业界的朋友,他们独立的打出一个分数,根据这个分数,淘汰掉一部分明显不合适的申请者。打分会参考学习的背景、工作的经历、对于管理的理解??通过这个过程筛选出一部分申请人进入面试。面试时,每一个人要进两个考场,考查的重点不一样,一个考查的是基本的理念,另一个是对具体实务的考查,包括性格测试将来都可能纳入观察。每一个考场由三个评委构成,一个光华的老师,一个校友和一个业界的朋友,评委中至少两个有实务经验,以保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申请人。进哪个考场是现场抽签决定的,不仅申请者如此,面试评委也如此,事前谁都不知道,这就保证了人为因素的干预。同学准备进入面试之前,一组10个人抽签,进入哪个小组、抽哪个面试官都是完全随机的。之后,六个专家都打出自己的分数来,就根据这个分数来确定谁能得到offer,从这个角度来说,谁都没有控制结果的能力。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